我珍惜黄轩这枚「火」

麻花影视Aaron影视资讯人气:161时间:2023-09-13 01:02:03

《1921》开场不过20分钟。

他如遭重击,近乎绝望:“偌大的一个国家,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。”

大银幕上,黄轩的声音有一丝颤抖。他转过头,眼圈一点点红了。

那一瞬,我猝不及防,竟也跟着流下眼泪。

这是整部《1921》我印象最为深刻、也最喜欢的段落之一。以至于跟朋友聊起观感,我说得最多的便是:“黄轩(演得)真好。”

昨天二刷,忍不住细究演员们的表演。

看到更多细节,也感受到人物更多微妙的、深度的、值得回味的表达。

其中最吸引我的,依然是黄轩。

很惭愧地说,在此之前,我并不太了解李达的生平。

而《1921》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,它让曾经在影视作品中着墨不多的李达成为主线人物,串起了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重要日子。

又幸而,导演黄建新选择了黄轩来演绎李达。

一场电影之后,我心中的李达不再只是一个名字、一个标签,更是一个有血有肉、可感可知的人。

其实,在进组之前,黄轩自己都挺忐忑。

但黄建新对黄轩特别有信心。

他认为黄轩性格里也有那种“特别执拗的劲儿”,眼神里则有一种“希望感”,因此诠释李达会挺“像”的。

果不其然——

第一场戏,黄轩把头发一剃,眼镜一戴。

黄建新喊他一起来看回放:“有点儿意思。”

再往下演,何止外形上有点儿意思,更重要的,是黄轩渐渐触到了李达的灵魂。

拿这场天台戏来说。

直击人心的,不是哪一句台词或者一个表情,而是黄轩在演绎时层层堆积、不断转变的情绪。

这一晚,李达刚与共产国际代表会面,对谈结果并不理想,他心中有些许郁卒。

很快,对面窗口的女孩吸引了他的视线。他露出笑脸,摸摸头,摆手哄女孩去睡觉。

最终,他放下碗,讲起自己的亲身经历。时间、地点、细节,说得清清楚楚。

显然,这个场景已在他脑海中重温无数次。

更遑论当时的心情——那种屈辱、愤懑、沉重,没齿难忘。

于是,当他说到“偌大一个国家,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”时,眼眶湿了,眼底泛红,声音低沉下去,“火种”两个字咬在牙根儿里,听得人跟着心颤。

他口中的“火种”,不是哪一根火柴,而是思想的火种、真理的曙光。

一个满怀理想照亮黑暗的人,却发现“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”,怎能不痛?

幸好,正如王会悟所说,“已经开始在改变了。”

而激动还没有平复。

唱着唱着,他摇摇头,擦掉眼泪,又笑了……

漫天星光下,他笑着流泪的样子让我无比相信,夜幕那么黑,但只要心中有火种,就能够照亮前路。

这场戏并不算长,但感染力却能穿透大银幕,直戳人心。

我在一刷时便感慨设计精妙,后来看报道才知道,《国际歌》竟然是黄轩和倪妮在表演时的即兴发挥。

几句哼唱下来,两人都已经泪流满面。

我想,那一刻支撑他们的不只演员的职业素养,还有发自内心的本能。

李达是共产党人,也是文人书生。

他的热血壮志和执拗风骨,常常并驾齐驱,且相得益彰。

比如,结婚当天,心里还想着工作;

搬家遇到巡捕,担心的是《共产党》杂志被雨打湿,自己淋雨却毫不在意;

编纂杂志、写文章时,一字一句都要反复推敲,冒着危险来到租界,执意要求印刷暂停几分钟,只为将译稿中的“百姓”一词改成“人民”,因为“百姓是泛指,人民是主人”。

……

这些细节,都是尊重历史、尊重人物的表达。

但,还不够。

这些生活化的细节也不少。

王会悟去向黄绍兰校长借住博文女校前,李达一遍遍“培训”她的微表情和“台词”,一会说眼睛转来转去太心虚,一会让她跑几步缓解紧张情绪,说着说着把自己也逗乐了,颇有几分可爱的孩子气。

还有一场戏我非常喜欢。

结果菜端上来,竟然一道辣的都没有。

李达接过账单,看都没看,直接撕毁。

他熬夜写文章,为的不是稿费,而是传递火种,唤醒四万万同胞。

而黄轩的表演,又让这个人物的立起极其可信,令人共情。

可以说,黄轩在电影中每一次出场皆是高光。

我尤其喜欢他的笑容——

李达在中共“一大”代表中年纪不算轻。但他一笑,就让人想到青春正好、风华正茂,激情和干劲从骨子里往外溢。

电影接近尾声时,李达推开窗爬上屋顶,看向朝阳。

他张开双臂,呐喊了一声,笑得无比舒畅。

那一笑,让我仿佛看到火种的点燃,也真正懂了黄建新导演所说的,他“眼神里有希望”。

黄轩的笑好像一直有着传递“光”的魔力。

干净、纯粹,有磅礴的生命力,让人相信希望就在前方、未来值得期待。

这亦是他饰演的很多角色的共性。

今年口碑最佳国剧之一《山海情》中,黄轩饰演男主马得福,一位生长在宁夏西海固的扶贫干部。

他耿直、质朴,有着扎根的韧劲儿。即使面对着总也处理不完的难题,也从没想过放弃。

拍摄的三个月,黄轩都穿着马得福的衣服,说西北方言,皮肤晒出了高原红,每次风一来都吃一嘴沙子。

但他很享受拍戏的过程,也享受小马在他体内“生长”的日子。

人物的成长状态、柔情和单纯的侧面、以及人性中最宝贵的向阳而生,都如此自然地呈现,无比生动无比真实。

《只有芸知道》里,隋东风有着较大的年龄跨度。

青年的意气张扬,中年的沧桑孤独,只一个镜头就让人信服。

这是一个关于告别的故事,告别挚爱。但它并不旨在渲染伤痛,而用两颗真心证明,人生无常,但因为有爱,一瞬间也可以是地久天长。

黄轩的表演令我在心碎的同时又有被弥合的暖意。

黄轩再上一次与冯小刚合作,是电影《芳华》。

他饰演的刘峰,人生多舛却始终温和,拥有与命运握手言和的气魄。

足足6分钟,价值700万,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极其精准,表演更是不能有任何差池。

后来冯导多次表示,选黄轩选对了,因为他是一个“能给人带来信赖感的人”。

黄轩演戏极少故意设计,而是甘愿且敢于拿出自己的真情实感,去与角色互哺。

与其说他演绎角色,不如说,他沉浸于角色、成为角色。

这对演员有极高的要求——要纯粹、要专注、要足够投入,同时也令角色更有生命力、有立体感、有后劲儿。

如《妖猫传》里的白乐天,坦率、执拗、浪漫、放荡不羁,带着那么点孩子气的癫狂。这种超出观众预期的状态,源自黄轩想要打破大众对诗人的固有想象。而事实证明,这位“诗魔”的存在是电影的华彩一笔。

如《建党伟业》里的刘仁静,年纪小志气高,有着初生牛犊的激情和锐气,眼中的星火似乎一直在燃烧。

你会发现,一提到黄轩饰演的角色,都历历在目。

他们的面貌、性格大不相同,但又有着本质的共性——极富信念感。

这些角色有信念感,才能蕴含丰富的情感,爆发强大的生命力。

演员有信念感,才能不骄不躁,踏实用心,为每个角色赋予灵魂。

陈凯歌曾在综艺节目里聊起黄轩在《妖猫传》里的表演——

有一场戏,需要演出白居易久站雪地、雪落白头的效果。

为此,黄轩穿着一件薄纱衣在雪地上一站就是45分钟。

鹅毛大雪飘落在他身上,头发、眉毛、甚至睫毛上都落了雪,皮肤也冻得通红。

但黄轩毫无怨言,甚至很兴奋。他形容,冷当然冷,但心是热的,因为那是他渴求的真实。

陈凯歌再次回忆起来,仍觉得那是“电影和演出电影的演员最动人的时刻”。

这种动人,我想就源自黄轩的真——是表演中的真情流露,是无数角色打磨积淀下的真才实学,也是对于表演真诚的信念。常说现在的观众已经练就火眼金睛。能清晰辨认什么是“真”,什么是伪;也能感受到什么是刻板的“演”,什么是有血有肉的“人”。因此,我们会为真实细腻鲜活的表演所动容,也能感受到一个演员本质的内在的力量。有人说,演员是水,盛在什么容器里就是什么形;有人说,演员是一张白纸,角色是什么样就画上什么样。我觉得,黄轩是火种。平时很安静,不动声色。而一旦进入角色,就会看到他热烈的生命力和耀眼的光芒。以角色动人,用作品发声。这样的黄轩,永远值得期待。

优秀电影推荐

更多

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至jmlliu@outlook.com 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© 2024 万影网 苏ICP备8888888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