角色越不哭,观众才越想哭——《关于我妈的一切》观后感

麻花影视Aaron影视资讯人气:865时间:2023-08-26 02:51:44

讲实话,若非友人盛情难却,我恐怕不会有太大的欲望,前来观看这么一部从宣传期,就把“给老子哭”这几个大字,硬塞到观众脑海中的亲情电影,一方面我本人更喜欢看轻松愉悦的电影,另一方面,华语电影的角色撕心裂肺,嘶吼痛哭的摁头式催泪方式,实在是让我感到十足的压迫感,反而忽略了这类电影温暖的部分。

或许是期待不高,反而能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,预想中浮于表面的压迫感催泪没有发生,倒是电影中细水长流,层层渐进式的情感推进,给了我意外的惊喜。

01

《关于我妈的一切》改编自韩国的一部高口碑电影《世界上最美的离别》,不过比起之前的韩影改编作品,本部影片从人物到经历上,都做了充足的本土化处理,家庭的关系和人物的处境,都具有了强烈的中国社会的特色,并将剧情矛盾点,聚集到了女性价值选择的表达,从编导层面来说,电影已经足够用心。

其实影片的故事线并不算复杂,就是讲述了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退休母亲,在得知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时,积极改变思想,影响了全家人的生活态度的故事。没有复杂的故事线和情感波折,这种简单,反而能让观众感受到最纯粹的情感冲击。

比起韩式原版,本部影片切换了故事的讲述视角,选择从女儿的视角,将目光聚集在“我妈”,去看待母亲的人生。在我看来,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,毕竟如今的观影主力人群已经变成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,用儿女的视角去描述母亲的人生,更便于让观众代入情感,把母亲生命进入倒计时的不舍和恐惧,升华成了共情的体验;把一个得癌症的少数家庭悲剧,转换为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与至亲的离别,情感的浓度和打击面都事半功倍的提升。

是的,“共情”这两个字,正是我眼中,本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,与其用声嘶力竭带着观众去哭,不如引导观众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。而共情的核心要素,就是徐帆饰演的“我妈”,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妈妈的形象,足以让大多数人在其中,找到情感的共鸣:

她经常忙忙叨叨,尽力操持着家里的一切;她经常手忙脚乱,但非她不可的生活,反而变得井井有条;她有一个在家当甩手掌柜的丈夫,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婆婆是令人束手无策的麻烦,更别提在大城市打拼,背井离乡的女儿,是情感的最大牵挂……的确,影片中的家庭过于戏剧化,过于脸谱化,甚至开场的压迫感也特别的强,妈妈对女儿过于“粘人”的控制欲,和女儿拿对母亲的反叛作为对自身状态不满的情绪出口的激烈言行,导致一开始,这对母女双双不那么讨喜,不过这些都是可以原谅的过度,比起同类型电影《你好,李焕英》的喜剧处理,《关于我妈的一切》走的是沉重的路线,所以前期的故事铺垫很长,直到二十分钟时,才稍稍透露出母亲身患绝症的主线剧情。

好在影片的剧情,随着母亲的病情进展渐入佳境,剧情矛盾很快集中到了主线脉络上:作为家里最孱弱的人,整个家庭的运转还是要靠这个女人,她告诉女儿,“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”,让她正视自己温水煮青蛙般不如意的生活状态;她和丈夫演绎老夫老妻的浪漫,一方面帮助失意的丈夫重拾事业的信心,一方面为深陷情感囹圄作茧自缚的女儿做出“好的爱情”的示范;她把循循善诱哄奶奶的方法倾囊相授,他人做起来才知道这其中需要多少的耐心和坚忍,尤其那场剃光头的戏,眼里的脆弱瞬间转换成坚毅,角色很潇洒,观众很揪心。

02

看得出来,影片的剧组和演员,都在努力让影片变得更好,毋庸置疑,在情感的铺叙,和剧情点的设置上,都突出了一个“用心”。不过因此就说本部影片完美无瑕,当然也为时尚早。

毕竟在某些小细节设计上,还是让我在观影过程中,小小地出戏了几次。

比如母亲和舅舅的矛盾线,“长姐如母”,一生为不争气的弟弟费心费力,却获得了最心酸的结果。开场时,弟弟出场最剑拔弩张时,突然新闻里出现了一条南极科考船的新闻,让全场瞬间屏息凝神,观影后我们知道了这是为了前后文呼应,但这种强行插入和不符合生活逻辑的段落,会让人十分出戏,显得过于功能化和刻意。

其实我能理解导演的用意,但过于追求情感元素的饱满,反而导致影片的剧情,出现了情感绑架逻辑的粗糙,前文围绕母亲的角色铺垫了许许多多的矛盾点,结果在得知母亲时日无多时,全部“迎刃而解”,就显得有些刻意和突然,甩手掌柜的丈夫突然自责自己不关心妻子,叛逆的女儿突然对母亲产生依恋,好歹有顺理成章的解释,但恨姐姐入骨的弟弟突然在大年夜与姐姐无声和解,连老年痴呆,胡搅蛮缠找麻烦的婆婆,也突然有了慈母般的关爱,只能说面对国人思想里“人之将死”的敬畏,超越了一切事物发展的合理逻辑吧。

03

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,但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,这部影片整体上,是给了我特别的惊喜的,其核心便是:影片想催泪,不再依靠角色夸张地表演和情绪决堤般倾斜制造出的悲情气氛,而是透过角色的普通的行为和平静的语言,让观众产生共情,从而产生出催泪的效果。显然这样的催泪更高级,也让观众更加心甘情愿。

这也正是我的标题:角色越不哭,观众才越想哭。

回忆整部影片,除了父亲两次在医生和妻子面前捂脸抽泣,以及女儿的几次默默流泪外,好像再没有太多流泪的场面出现,而在几个强烈的情感宣泄点上,角色的处理,都是平静而微笑的,这种观众与角色的情感反差,更显得感动。

影片中被观众公认的最催泪片段正是这样的处理:因为发现怀孕,主人公选择成为一名母亲,放弃了自己南极科考的梦想;生命最后的时光,她重回曾经的研究所,诉说着自己关于梦想的前半生,回忆着意气风发的样子。当女儿发出疑问:“你一直为别人而活,你觉得值吗?”她笑着回答道:“这是我的选择啊,但是你不一样,妈妈希望你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。”

含笑释然地说出“这是妈妈的选择啊”时,情感的分量,让观众无法抵挡,明明角色很平静,可在观众群体中,却掀起了惊涛骇浪。那份对母亲天然的依恋和直面死亡的勇气,都足以提供丰盛的共情体验。

而我心中的催泪高潮,其实是影片的最后,爸爸和妈妈依偎坐在海边,母亲问起父亲今后什么时候会想起,这一段影片照抄了韩版:“在每一个吃到好吃的、吃到难吃的东西的时刻,在每一个入睡和醒来的时刻……”

配合着许亚军老师假装平静,实则哽咽的语气,让这段台词变得极度戳心,这段长长的排比式回答,细致地解释了失去一个至亲至爱的人,对我们的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,那一刻,无论是否有着共同经历的观众,都会感到心头的重重一击。

04

什么是催泪?简单来说,催泪就是珍惜和失去在矛盾中此消彼长,最终溜走或者团圆的情感历程,在影片中,这种矛盾,正是生与死,以及家庭的互相理解。

影片中,主人公用强硬的手段“掌控”着一家人的生活,做着为他们好的事,却让家人间的隔阂不断加深,弟弟、丈夫、女儿……仿佛全世界都不理解他所做的一切,其实也好理解,毕竟没有人能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,自认为对她好的事情,可能成为别人的负担。

“我又不是你。我找的男朋友让你失望,工作也是在混日子。我不是什么编导,我比不上你吹的那些牛批!我就是个废材。”

“你不是这样的!你是一个有追求的孩子!”

“我就是这样的,我从小到大就是这样的。我努力也是为了逃脱你,我不喜欢这个专业,不喜欢这个工作,全都不喜欢!”

“你不喜欢啊?妈妈一直以为这是你的梦想,为了你能考上,我花了好多心思。那,你喜欢什么呢?咱们现在一起努力,还来得及!”

隔阂、误解、压抑在泪水中得到了宣泄,至此,也拉开了家人和解的序幕。

她去女儿的工作现场,为女儿发声:“姑娘,你要是喜欢就好好举着那块牌子。要是不喜欢就丢了它,无所谓的。”;

浪花轻拍堤坝,海风拂过发丝,她问丈夫:“是医院不让你再拿起手术刀,还是出了事情之后你自己不愿意了?”她不再干涉丈夫的选择,而最终在急诊科逃避多年的丈夫也终于再次拿起了手术刀。;

除夕之夜,她将存有老宅售卖后的存款的银行卡包进了给弟弟的红包。万家灯火漫天烟花,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,姐弟两同坐桌边,这个浪子终究也掩面痛哭。

一切都“还来得及”,亲情的重聚、各自的未来,都还来得及去珍惜、去追求。

无论如何,《关于我妈的一切》完成了它的初衷:感动、催泪,但直白的剧情和设计,确实也给了观众不真实的感觉。好在,它的出现,还是让我对华语电影产生了巨大的信心,毕竟它们明白了一点:

角色越不哭,观众才越想哭。

优秀电影推荐

更多

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至jmlliu@outlook.com 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© 2024 万影网 苏ICP备88888888号